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以“五要五不”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习对民族文化的阐述。
课题组在云南调研发现,促进金融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互动,以此赋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客观要求。
金融文化与民族文化互融互通的深层逻辑,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金融领域的传承、转化与彰显。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乡土情结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任往往建立在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之上。现代金融建立在契约和法治基础之上,金融文化在推广契约精神的同时,也需理解和融入传统的信用构建方式。
金融文化在坚守自身价值内核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理念,推动金融创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在现代金融治理中,这体现为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发展的正确方向,形成强大的治理效能。传统治理强调“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在现代金融领域,这体现为既强调法治建设、规则意识和监管刚性,也高度重视职业道德、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金融文化是德法共治理念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民为邦本”“以民为本”是重要的传统治国理念,在金融领域,体现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云南是26个民族世居的家园,少数民族人口达1563.6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近年来,云南汲取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有力推动特色产业形成百花争艳的发展格局,文化认同和金融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一对一访谈等方式,重点考察大理州、普洱市金融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实践情况。
践行诚实守信道德观,金融筑牢以信助农压舱石。云南发挥诚信纽带作用,加强诚信文化赋能特色产业发展。一是推动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信”创建工作。截至2025年6月末,普洱市认定信用户457269户、信用村(社区)647个、信用乡(镇)60个,农户信用贷款占农户贷款的81.62%,农户以信用融资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二是创建特色产业信用联盟。普洱市依托“茶祖契约”的信用文化,融合政府“普洱茶诚信联盟”建成3个“金融诚信建设示范基地”,设立9亿元茶产业发展基金,对已认定的特色普洱茶区域诚信联盟体实施产融增信支持。三是推进信用贷款创新。普洱市推出“乡村振兴·咖啡贷”全系信贷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普洱72.87%的咖啡产业贷款均通过信用方式发放。
践行以义取利价值观,金融吹响富民兴业冲锋号。普洱市引导金融机构强化以义取利、金融为民的价值导向,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特色农业全链条。一是持续推广“再贷款+”定向支持模式,引导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取正常商业回报。2024年以来累计发放再贷款22.45亿元,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二是创新“七彩云南·普洱贷”全系列产品,覆盖茶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解决了茶企、茶农普遍存在的抵押物估值难、抵押物不足等问题,有效平衡了商业银行普惠性和盈利性的双重目标。三是支持“中国咖啡之都”建设。围绕咖啡文化图腾,建立普洱咖啡“金融链长制”,推出咖啡生豆存货抵押、商标质押权质押等融资模式,全力打造全省A级咖啡产业链金融,形成“文化—产业—金融”互动模式,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新范式。2025年6月末,咖啡产业贷款余额为24.04亿元,同比增长32.67%,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实现翻番。
践行稳健审慎经营观,金融支持美丽民族家园建设。大理州积极推动金融支持洱海生态治理和修复,将洱海生态保护作为巩固民族家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抓手。一是发展壮大耐心资本。引导金融机构着眼长远,发放洱海东岸荒山绿化工程贷款7.8亿元,发行35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用于洱海流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耐心资本呵护民族“绿水青山”。二是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化。引入PPP项目为环洱海公共项目建设解决50亿元资金难题,用于洱海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工程。三是打造“洱海保护安居贷”。为1806户环洱海拆迁村民量身打造“洱海保护安居贷”,助力拆迁安置户建设幸福家园。
践行守正创新发展观,金融激活高原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新动能。云南通过金融与民族文化创新的“同频共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普洱市创新了云南省首个“债贷结合”模式向景迈山投资开发主体投放贷款2.5亿元,支持景迈山古茶林申请普洱茶文化世界遗产工作;大理州聚焦非遗“轻资产、缺抵押”痛点,建立白名单机制,创新推出“金艺贷”等专属产品,惠及扎染、银器、木雕等30余个非遗门类。二是在支持特色产业方面,普洱市聚焦牛油果产业链,创新推出“牛油果贷”“兴边富民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大理州建立信贷产品“一码通”,非遗传承人通过展示手工艺过程即可获得预授信额度,审批时间缩短至3天内。2025年以来,大理州非遗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超90%。三是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创新全省首笔“林业碳汇”、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全省首笔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等金融产品。
践行依法合规治理观,构建金融支持民族文化发展的制度根基。普洱市围绕依法合规治理导向,加强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强化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支持保障。如出台《关于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推进普洱茶产业产融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普洱市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等;加强对民族团结的政策支持,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习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行动方案》,以加强特色产业金融支持为抓手,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济基础薄弱和思想认知滞后的双重制约。首先,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族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少数民族长期依赖农业生产,金融理念传播相对迟滞。其次,存在风险观念差异,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轻负债、重实物”的保守观念,且依赖“熟人社会”的信用网络,这与现代金融业契约化、标准化的征信体系存在一定冲突。第三,耐心资本投入不足,最多比例受访企业(37.5%)希望改进金融服务理念是“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75.96%受访民众指出资本逐利性与产业培育长期性存在矛盾。
资源供给与民族地区需求的脱节。一是县域金融服务有待优化。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由于机构网点设置、产品开发权限和能力不足等原因,金融服务特色产业覆盖率和服务深度不足。三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依赖信贷,保险基金股权等金融服务较少。
民族经济特性与标准化服务的错位。一是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周期性、轻资产特性与部分金融机构产品设计存在结构性矛盾。49.74%受访企业认为,缺乏服务民族习惯的金融产品。二是过度依赖传统抵押物。56.08%受访民众认为抵押品认定忽略民族资产价值,评估标准难制定。三是文化产业全链条金融创新不足,如缺乏针对咖啡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企业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四是对民族文化估值不足,如部分金融机构对民族文化IP价值认知不足。
技术应用与文化接受度的双重困境。民族地区数字素养差异与金融科技应用形成鲜明对比。受传统生活方式、语言不通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居民(尤其老年群体)对移动支付、线上理财的认知有限,担心易受诈骗或排斥数字金融。
加强金融文化与民族文化良性互动。一是加强金融素养培育。通过开设金融课堂、开发具有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金融工具、打造“金融+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等提升少数民族金融素养。二是构建与民族文化相适配的信用体系。将少数民族“村规民约”“书面合同+民族习惯公证”等传统信用机制嵌入现代征信体系;建立民族地区信用服务或争议调解中心,设立“汉语+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服务站等。三是推动财政投入。推动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引导耐心资本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文化品牌创建等重点领域支持。
增强金融服务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能力。一是有效强化县域金融服务。“一县一策”强化县域金融服务,加强对县域民族特色产业的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向少数民族地区下沉服务。二是健全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增强地区金融活力;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增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三是强化民族地区金融扶持政策力度;出台民族地区普惠小微支持工具政策,对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实行资金激励。
创新打造民族文化适配型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创新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全链条金融服务模式。针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端推出专属信贷产品,贯穿产业全链条。二是不断创新抵押与信用评估模式。如试点以民族特色资产如普洱茶窖藏、银饰收藏作为抵押物,建立专业评估体系。三是推动创新文旅信贷产品。如支持咖啡庄园建设,开发“咖啡+研学”“咖啡+休闲”等文旅信贷产品。四是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化融资渠道。支持推进PPP模式、ABS模式等进入文化产业市场等。
通过科技赋能推动金融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一是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和老年重点群体对数字技术、移动支付等的认识。二是深入开展数字化适老化改造。推进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试点“民族语言数字助手”,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三是推动运用区块链技术助力文化资产保护和融资。如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传统民族文化数据库,加强对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实现文化资源使用权和收益权相匹配等。bwin官网